癲癇治療---真正能讓大腦停止不正常放電的方法 近日許大夫正在協助一位來自苗栗的癲癇患者改善其癲癇發作狀態, 她過去已長期服用多種抗癲癇藥物,藥量還在增加中,甚至因藥物作用不佳, 還曾經歷顳葉切除手術,但手術後卻仍反覆發作,效果有限。 她於今年6月20日首
●三叉神經痛Q&A ●三叉神經痛的症狀是什麼? ○「三叉神經痛」是一種出現在臉上的陣發性疼痛,一陣一陣的抽痛或伴隨以雷電般的刺痛感。 這種疼痛相當厲害,有些患者因而茶飯不思。由於它的痛點與牙疼接近,常被患者自覺是蛀牙而至牙科就醫, 作了一大堆牙科治療,卻仍不見改
典型的三叉神經痛,發作前常無預兆,而是突然出現閃電樣短暫而劇烈的疼痛, 感覺為尖銳的、電灼樣、針刺樣,刀割樣或撕裂樣的劇烈跳痛。 患者常以手掌或毛巾緊按患側臉部或用力擦臉以期減輕疼痛。 有時還會伴隨臉部發紅、皮膚溫度升高、結膜充血、眼淚與唾液分泌增多、鼻黏膜充血、流鼻涕等症狀。 &n
大夫日逐爬山,就有患者問大夫,爬山是否會傷膝蓋? 這是個好問題。爬山是項不錯的運動,但要是傷了膝蓋,那不就是得不償失? 台灣有個骨科名醫韓毅雄醫師曾說: 爬山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(https://www.homecare.com.tw/news-detail.php?id=113),
每次來診患者表示他獲得改善,甚至獲得極大的改善, 我們的心情是會和患者一樣,極為開心, 但是,有的患者治療效果不如預期,或是未達到他(她)的期望, 有些患者不僅會失落,還會責怪或謾罵。 其實醫師治療的期望和患者相同, 就是每一個來診的患者,都能透過自己的豐富經驗, 用一
幾天前來了一位三叉神經痛的中年女性患者,她罹患三叉神經痛已經三年, 這三年能作的治療一樣沒少,但是毛病不但沒少,反而越來越多, 聽到她說完她的治療經歷,心中驚嘆,天啊,醫學治療不適為了要減少患者損傷,緩解患者痛苦嗎? 怎麼感覺是背道而馳,越治療傷害越大? 這個患者三年前
經常有三叉神經痛的患者來璞真求診,剛好許大夫12月有上過一個節目( https://youtu.be/Pp-6pkFMfeY ),談到三叉神經痛的治療。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什麼事三叉神經痛,也能清楚疾病成因與治療,就利用這機會簡單LG一下! 三叉神經痛一般症狀是,上下牙痛
前陣子許大夫上節目談【三叉神經痛】後,有許多人因此打電話或網路諮詢,甚至有遠在美國的患者也來電詢問, 為了讓更多患者或讀者更加了解,因此大夫再次簡單扼要說明,以使更多求診者能清楚知道三叉神經痛是什麼?怎麼治? 現在醫學界普遍認為「三叉神經痛」的病因不明,一般認為是血管因
外科醫師自己願被手術嗎? 天下文化有一本書,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阿圖葛文德醫師, 原名是「complication」(併發症) 」,臺灣卻取名為「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練」,內容討論許多手術的併發症。 作者說:「醫學沒有那麼完美,也沒有那麼神奇。病人抱持過多的期待常要失望,因為
這星期有個患者,自訴前兩週眩暈症,姿勢變換(如坐姿變更為臥姿,或自臥姿轉為坐姿)時有頭暈、反胃現象。 據他說,這是這輩子第一次眩暈,姿勢變換時天旋地轉。 臨床上,眩暈症患者並不少見,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原因, 包括內耳淋巴液不平衡(因淋巴液過多腫脹), 或耳石脫落、高血壓、
111/6/27新聞:副總統賴清德今(26)日出現急性下背疼痛, 就診後發現左側腰椎第五節/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, 下午時於北榮緊急開刀,手術時間約1小時,手術順利完成, 但賴清德將依照醫療團隊建議,先留院觀察。 賴副總統這刀究竟該不該開?有學問。 開刀是為
今日看到聯合報健康版一篇文章: 《面對癲癇病人,用愛幫助他人》(附註1),作者寫道《社會大眾不應該嫌棄他們,應當給予關愛》云云。 文旁附了一篇訪問醫師的專業觀點(附註2), 醫師解說...《癲癇屬於腦部不正常放電現象,因腦細胞受到干擾侵犯受,導致突然放電發作...》,
上週,一位年長女性,因晨起時咽喉咳痰有暗紅豬肝色血漬前來求診。 她這種狀況已經兩個月了,到北醫及長庚醫院,做了許多檢查,都沒有找到病因病灶,醫師只能開一些止血藥物, 只是止血藥物作用不大,患者如此症狀延續了兩個月,十分擔心。 經過診治,大夫認為是氣虛,在正常的生理機能下
電療熱敷沒效,痠痛復健「做心酸的」 這句話是今天聯合報(109/7/27)的一篇新聞標題, 記者甘冒天底下的醫院復健科,復健診所和復健醫師之不諱,說的如此直白,真是嚇到我了。 新聞寫到…去年因肩頸背痠痛就醫人數高達103.6萬人,一年就醫557.4萬人次,
健保不核刪 無效熱敷大行其道 這聳動標題,出現在今日聯合新聞網上(2020年7月27日)?的新聞標題, 新聞指出……全國上百萬人頸痛背痛,其中八成五接受電療、熱療、牽引等物理治療, 這在國外卻被認為「無效或僅能暫時緩解疼痛」。
眩暈症治療之我見 今天看到一篇醫師本身罹患眩暈症的歷程的媒體報導 (2020-0731聯合新聞網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4743587), 王宏育醫師(現職是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),除了自己,他父親也有眩暈證, 為了治療,他特別研
一位十歲小朋友,由媽媽帶來看診,主訴是左脅下(肋骨下方)有悶脹疼痛現象, 運動或吃飯後更明顯,有時候沒有任何動作,甚至早上起床時就會疼痛,甚至悶痛不適不能上學。 媽媽曾經帶他到醫院做過一些檢查,如超音波,X光,但並未發現有特別異常的地方, 無可奈何下,也只能給他一些舒緩
最近大夫以圓針治療許多耳鳴患者,不但成效良好,且改善速度相當的快速。 這些耳鳴患者都有很長時間的耳鳴史,也都伴隨著失眠、肩頸疼痛、頭痛頭眩暈、顳顎關節障礙(嘴巴打開有咖咖聲,或打不太開)、頸椎障礙 這些長年耳鳴的患者,不管症狀輕重,幾乎都有至中西醫求診的經驗。 而根據這些患者的經驗,
5/26聯合報健康版一個新聞吸引我的目光, 標題是【居家上班太自在 頸椎椎間盤突出增多】(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4590462)。 文章重點:一位年約30多歲的活動企畫,電腦手機用太久, 長期低頭導致她頸部疼痛,被診斷為頸部椎間